金像奖再打脸内地电影:好片没市场,烂片上天堂

  速途网4月11日消息(报道 李雪萌)4月9日晚间,备受关注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落下帷幕,之前以12项提名领跑的大热影片《七月与安生》最终只捧回一项原创电影音乐奖,而颁奖典礼当晚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凭借《幸运是我》第三度登顶金像奖影后的惠英红和独揽最佳男女配角、新晋导演三大奖项的电影《一念无明》了。尽管颁奖礼当晚星光熠熠,章子怡、赵薇、张雨绮等多位内地影星盛装出席,但金像奖还是没给内地影片留面子,重量级的大奖几乎全部被港片包揽。

        近年来,很多人吐槽香港电影青黄不接,八九十年代警匪片风靡的香港影坛已不复盛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近几年金像奖上最大的赢家开始从《无间道》、《线人》这类动作大片变成了《十年》、《幸运是我》这一类的剧情片。并且,原本以鼓励港片发展为初衷的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金像奖,开始越来越多的去吸纳内地片与合拍片提名。于是,周星驰带着他的得意之作《美人鱼》、王家卫带着话题作《摆渡人》来到了金像奖,尴尬的是,金像奖却并没有将重要奖项颁给这些卖座的大片儿,反而让票房只有几百万的港片抢去了风头。

  去年8月,惠英红主演的影片《幸运是我》在内地上映,该片讲述了患有认知障碍的芬姨和生活窘迫的阿旭两个来自社会底层的陌生人,在大都市里萍水相逢,最后相知相伴的温暖故事,最终票房92万;《一念无明》改编自香港真实新闻案件,由曾志伟、余文乐主演,以一个家庭悲剧描绘社会大众对精神病患的漠视与不友善,讲述一对怀着沉重愧疚的父子如何面对过去的故事,今年4月7日在内地上映,4天票房440万……

  相比起近两年内地电影动辄上亿的票房成绩,这两个数字简直太微不足道了。《美人鱼》内地上映当时拿下33亿票房,成为中国影坛的神话;《摆渡人》虽然最终没能进入到“十亿俱乐部”,但去年曾“联手”《长城》、《我不是潘金莲》掀起一场电影评分制度的论战,也曾获得极高的关注度。而在内地电影市场中,这类高话题、大制作的影片无疑才是市场的主流。

  从2016年底开始,业内人士普遍关注到,内地影市似乎不像之前吹捧的那样进入到前所未有的疯涨时期,而是随着《美人鱼》到达票房顶点之后,逐渐开始进入到寒冬期。2016年中国电影整体票房涨幅极小,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内地电影票房甚至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7%,观影人次同比下降3.6%。很多人觉得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缺乏精品。的确,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到处都是所谓的大卡司、大制作。动辄投资过亿,各种宣传、路演、广告赞助。为了保证排片量,各种勾心斗角,上演知名导演手撕“国民老公”的戏码,结果呢?大多是赢了票房,输了口碑。

  然而,成本与影片质量并不是永远成正比的,甚至很多时候恰恰相反。去年,《长城》、《爵迹》、《勇士之门》等都打着大制作的旗号,未上映前就有相当多的话题引爆及很高的讨论度,但当影片问世,口碑却急转直下,不到4分的豆瓣评分当选年度烂片。

  所以中国影坛真的难出精品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最典型的《七月与安生》就是去年内地电影的口碑之作。这部让周冬雨、马思纯双双登顶金马影后的电影,虽然1.67亿的票房成绩与那些所谓的大片儿级别相差甚远,但在小成本文艺剧情片中,它绝对算得上叫好又叫座的。

  但像这样的小成本电影,却很难成为中国影市的主导者。由于缺少了资本的支持,这类影片往往不以商业性为内核。关注度不高,宣传不够,最重要的是院线能给到的排片率让它们很难在一众商业片中逆袭。

  去年5月,轰动一时的《百鸟朝凤》出品人下跪求排片事件,让大众关注到了文艺片在院线的艰难处境。作为吴天明导演的绝唱之作,《百鸟朝凤》在上映后获得观众的一致认可,其在豆瓣网上的评分达到8.4分,远高于同档期的国产影片,甚至比同期上映的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片《美国队长3》的8分还高。

  然而与高口碑不相称的是,没有明星阵容、讲述唢呐艺术传承故事的《百鸟朝凤》排片仅为1%左右,且大部分场次被安排在上午或晚上十点以后,黄金场次排片极少。平均下来该片每日票房只有52万,上映7天,累计366万,这个成绩和《美国队长3》8亿的总票房极为不相称。

  事实上,《百鸟朝凤》并不是唯一一部高口碑低排片的影片,《闯入者》、《师父》、《念念》、《绣春刀》等影片都曾不同程度遭遇过此种待遇。

  2012年,王小帅导演的电影《闯入者》上映时,王小帅曾在微博上直言“这是商业片最好的年代,也是严肃电影最坏的年代”。

  这句话值得中国很多电影人深思。比起那些冰冷的商业大片来说,严肃的文艺片、剧情片其实更富人性的温度。而当整个时代都被资本裹挟着前进时,还会有几个人去踏下心来用心做电影?

  但那些所谓的精品往往就是出自于用心讲故事的人。

(0)
上一篇 2017年4月11日 09:55
下一篇 2017年4月11日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