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2017智慧服务峰会上的嘉宾们抛下了哪些话?(上)

企业家们这场“智慧”碰撞,没想通别说有未来!

  2017年5月30日,2017智慧服务峰会暨第五届软件与信息服务国际企业对接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登场!

  峰会现场设置了主旨演讲、焦点论坛、国际风向标和慧创者演讲等多个板块,围绕“商业新未来:认知与体验”主题,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大数据应用与体验经济研究院院长郑砚农,京东云副总裁李琳,速途网络CEO范锋,微软中国高辉,IDC中国副总裁武连峰,以及日本、印度、波兰等国家的智慧服务业代表一起,展开了“智慧碰撞”。

  特意奉上小编辛勤整理的主要嘉宾的滚烫观点(此文为上篇),供您快速把握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拉动下,带给企业的跨界升级之道。干货满满,值得细品,拿走不谢!

  钟明博先生(服务外包企业协会理事长):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旧有的IT系统,在它的升级换代过程中,云服务、云计算以摧枯拉朽之势获得了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最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塑造着新的商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趋势:IT服务和商业正融为一体,更加智能化,更加跨界融合,为此我们更要关注如何让商业更智慧、让服务更便利。

  郑砚农先生(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大数据应用与体验经济研究院院长):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如同“传球”,以前是传篮球,你能接得住,如今传的是气球,从线性轨迹变成了随机的非线性的轨迹,企业生存难度加大。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奈特说过,已知的未知属于风险,而未知的未知属于不确定。我们要想减小不确定性带来的伤害,只能依靠持续的自我创新和变化。

  电商从“非交易不电商”进入了“非品牌不电商”和“非体验不电商”。曾经有人说O2O已死,但我认为真正的O2O不会死。从线上到线下,实际上从经济模式上来讲,是从注意力经济到体验经济的一种转变,从吸引眼球到增强体验的一种转变。

  我们如何看待这种体验呢?“体验”关注的不是物品,而是一种美好的记忆。以人为本,在任何变化环境下都是不变的。

  李琳女士(京东集团京东云副总裁):

  在传统的世界里面,我们看到的都是产品、物质。但两个东西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世界:一是互联网,让交易打破了地域和空间的概念;二是移动互联网,让交易随时随地,实质是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当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被颠覆之后,整个世界就由一个物质的世界变成了一个价值和服务为驱动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里面,数据、信息、关系,决定着你的生产力。

  数据化只是企业创新的一步,另外两件事同样关键:一是不断深化对消费者行为的理解;二是能够通过数据改变商品。比如京东需要实现智能备货、智能仓储、机器人分拣、智慧物流、用户画像甚至人工智能做客服,否则只能依靠人头数量的提高是很难真正提升效率的,也很难提供更好的体验。这才是我们理解的智慧型、智能型的商业体。

  刘长鑫先生(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想提升企业效率,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好的工具,二是有能够运用工具的人。王府井从线下零售向全渠道转型的过程中发现,找到适合自己团队使用的工具是很难的一件事。背后不见得是工具问题,而是我们自己,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比如,我们自己做活动,三四十家门店采用相同的活动主题,提供的“枪”是一样的。但门店之间的结果可能相差10倍。为什么?因为人不同,因为你对行业的理解、对消费者的理解不同,所以运营能力不同。缺少运营能力,再好的“枪”也没用。

  未来的零售,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运营能力,背后是顾客的洞察能力。所以转型最大的问题是人。

  沈志勇先生(百度云首席科学家):

  我先介绍一下百度云现在对外提出了一个ABC战略,ABC,A(AI,人工智能),B(大数据),C(云计算),百度现在具有这三方面的能力。

  人工智能就是让机器帮人干活,目的是提高效率和效果。首先我认为这个能力是分层次的,最基础的层次是感知世界,然后是思考能力。从无人驾驶到各种场景下的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这些都是像人一样去提供服务,决定着今后的数字生活体验。而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的依托,能让服务商更了解用户需求,优化用户体验,让用户更轻松地获得自己喜欢的商品和服务。云则提供了各种应用和服务运营的基础。

  范锋先生(北京速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

  事实上,新媒体已经从过去的信息中介转变成为了商业的发动机,比如我们在尝试淘宝达人号、淘宝客,以及垂直属性的“IP大号+社群”方式,速途除了擅长的新媒体营销“传递信息”,还能够直接带动“商品交易”。

  事实上,新媒体已经浸入各行各业,有的企业用自己的新媒体号发声,有的企业用这个平台来凝聚用户。事实上,新媒体也正在迎合着新的生活方式。比如速途新成立了“速途影业”,就是利用自己新媒体上的过亿用户,帮助网络电影去做线上的宣传和推广,因为通过网络看电影,而不是到院线看电影,这可能会是一代人的生活习惯。

  过去说“人以群分”,而在互联网上也称为“人以社群分”,比如我们这500个微信公众号,一个大号可能有几十万、几百万粉丝,只要够精准,爱好、兴趣一致,需求一致,媒体IP化,与商业结合的空间相当巨大。

  赵波先生(朝阳大悦城总监):

  购物中心这种商业的实体空间就是一个舞台,它是体验导向的,它完全基于客户的需求去导引下游的商业承接者,我们是导演,商户是演员,服务则是我们给消费者的核心内容。

  一个品牌,离开了用户可能什么也不是。何谓消费者主权的时代?即便我们能很精准的找到你喜欢什么,比如你是一个喜欢某品牌女装的人,如果你路过该品牌门口,门店就智能给你发个短信说我们降价了,你会高兴吗?

  绝大部分人跟我说NO,不要打扰我,老子是来逛商场的,我不是要被你教育我爱买什么,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这个就是当下的消费场景,没有人喜欢被教育,在商业体里面你就是自由的,这个非常重要。

  进入购物中心的实体空间,就是选择了一个生活方式。比如我试服装,试完了以后发现自己很帅,这是一个很开心的事。但是有时候在网上买的话,是缺少这种心理剩余价值的。让喜欢的人选择你,而不是强行地要他喜欢你。在这种商业加持的情况下赋予大家最大的自由,赋予大家更多的场景化,这就是未来的商业方式。

  高辉先生(微软中国Azure商业实践发展部高级数据分析商业实践发展专家):

  我认为现在最大的降维攻击,就是从功能竞争到体验竞争。

  大家往往善于“加功能”,大家每次看微软的产品出来时,总是问“你这个东西还有哪些更多的功能”,事实上,你在加功能的时候,你的对手却在集中地“加体验”。这个是蛮可怕的。事实上,最大的竞争壁垒不是功能壁垒,而是体验壁垒。有时候体验壁垒是非专业人员说不清楚的一个东西。

  未来人们面对的是供给过量,这时候最缺的就是“推荐”。这些推荐肯定是来自于志同道合的人。

  李森先生(文思海辉副总裁):

  人们原来说“信息化”,现在都说“数字化”,这是不是在炒概念?其实背后有很大的转变。

  过去我们去企业谈ERP的实施,当时可能这个企业的CEO愿意花一整天的时间来沟通,但现在,企业可能会直接委派一个部门负责人来落实。而如果我们现在跟一个企业去谈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那么企业负责人愿意花一整天的时间跟你谈,他会谈得非常具体。为什么?因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缺少能够落到实处的服务商,他们更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产品、服务等核心竞争力发生质的转变,而不只是一个管理工具。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的传统产业,有67%的企业已经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

  李金柱先生(酷特智能副总裁):

  需求的不停变化,带动了技术的不停变革。我们理解的智能制造,是如何让智慧成为创造价值的能力。

  商业的新未来是什么?新商业一定要有新生产来支撑。传统销售系统以及电商,只是解决了我们信息传递、产品传递的问题,并没有真正改变产品。而商业的新未来,就是真正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迎接新的消费者主权的时代,去设计、生产、营销、服务。

  其中最大的难题在于组织内部的变革。我们认为,智慧服务最主要的是思想和方法上的转变。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让C(用户)和M(制造)之间真正实现资源的最佳配对,效益最佳提升,就是新商业的未来。

  (以上为本次论坛部分嘉宾的核心观点。根据现场速记浓缩整理,未经每个嘉宾做二次确认。)

(0)
上一篇 2017年6月5日 22:55
下一篇 2017年6月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