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千亿资本烧出的“无间道”游戏?

近日,苹果前员工因跳槽至小鹏汽车涉嫌泄露苹果无人车项目“Project
Titan”(现已更名为“PAIL”项目)关键商业机密而被苹果公司起诉,在美被抓。这距离特斯拉以“黑入公司系统窃取机密资料散布给第三方”为由起诉涉事的特斯拉前技术员工还不足一个月的时间。

同样的事情,谷歌、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过去一年也都曾经经历过,无一例外的是都发生在处于风口之上的无人驾驶项目。

过去几年,无人驾驶领域已吸引了超过千亿美元投资,各家闭门造车表面看似风平浪静,但频发的泄密事件,却难掩其中围绕人才和技术的“无间道”风云。在这一“风口”之下,缺钱、缺人、缺技术正让一些投机者铤而走险,但也让一些“裸泳者”渐渐浮出水面。

泄密事件频发,巨头无一幸免

作为汽车未来的研究方向,无人驾驶对于汽车行业甚至是交通运输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人工智能落地的最大场景之一。这让众多无人驾驶公司坐上了新“风口”,各路巨头、资本也纷纷押注其中。

如今,无论是科技巨头、共享出行企业,还是传统汽车制造商都在忙不迭地加紧布局,争抢自动驾驶的市场”蛋糕“。

然而,就在提前入场各个厂家纷纷斥巨资”闭门造车“正酣之时,一些后来者则开始以”无间道“戏码欲图从巨头口中”夺食“。

就在距离此次苹果起诉前员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特斯拉以“非法入侵和盗取了公司的保密和商业机密信息,并将那些信息转给了第三方”为由起诉了一位前技术员工。

而就在去年,谷歌和百度的无人驾驶项目也都出现过类似的“泄密”事件。

Google
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子公司Waymo指控员工窃取14000份关于激光测距雷达的机密文件并将其泄露给Uber;百度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起诉其前高级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首任总经理王劲;

而两件事的最终结果是:解雇员工,退还相关文件。据了解,此次涉嫌泄密的苹果前员工则将会面临被判决最长十年的有期徒刑,附带25万美元罚款。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商业泄密事件在各行各业都有,但目前无人驾驶处于风口之上,市场关注度高,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大家知晓;但也正是因为处在风口上,容易获得资本支持,一旦错过了风口,就很难再赢得资本注入,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铤而走险带走关键资料。

资本与技术赋能,缺一不可

目前做无人驾驶的企业,主角基本以像特斯拉、福特,宝马等为代表的头部车企,和以谷歌,Uber、百度等靠技术著称的国内外互联网科技巨头为主,但无一例外的是,都属于财大气粗的企业。

除了人才断层、技术门槛高之外,“烧钱“是无人驾驶领域的另一鲜明特点。

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统计显示,2014年-2016年全球无人驾驶领域投资已超过800亿美金。

如英特尔斥资153亿美元收购以色列企业Mobileye、福特投资了10亿资金与成立仅两个月的Argo
AI组建合资公司、通用砸10亿美元收购自动驾驶初创公司Cruise Automation、用5亿美元和打车应用Lyft打造无人驾驶网络等;

国内的无人驾驶投资同样火爆。据“中国无人驾驶投资笔记”资料显示, 2017年国内大约有43亿美金流向了自动驾驶研发和制造领域。

其中有9亿美金投到了无人驾驶智能技术的核心领域,如单点技术方案、整体解决方案以及传感器和计算硬件研发,这几乎是2017年国内智能医疗吸纳资本的3倍多。早在2016年,时任百度无人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曾表示,百度对无人驾驶投资金额就已远超200亿元。

除此,2017年专门面向无人驾驶和智能汽车的产业基金相继成立,其中优车产业基金、凯辉汽车基金、百度Apollo基金是最大的三支。

尽管2017年以来不断有无人驾驶企业获得融资的消息,但对于像谷歌、百度等这些家大业大的巨头,“烧钱”策略也许能坚持到技术等条件成熟的时候;但对于那些需要不断融资来坚持的创业企业来说,在无人驾驶实现盈利前,“烧钱”并非长久之计。

技术和人才壁垒高,后来者只好挖墙脚

除了追风口、受资本吸引的原因外,无人驾驶领域频现泄密事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人才、技术、项目研发经验等高筑的壁垒因素所致。

伴随着无人驾驶市场的风生水起,无人车技术人才也出现国际化告急。据全球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的统计显示,10个有关人工智能的职位中,有9个处于空缺的状态。目前很多企业招不到适合的无人驾驶技术专业人才。

而巨头们也都是下血本网罗人才。据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的报告显示,2017年准独角兽们给入门级人工智能相关岗位开出的薪资比整体薪酬水平高出110%,中级岗位高出90%,高级岗位高出55%。

如此次苹果起诉案中,苹果提交给加州北区法院的文件显示,目前苹果的无人驾驶项目团队规模高达5000名员工,并且可以接触到机密文件的核心成员人数都高达2700名。Google
也曾一口气列出了超过36个招聘启事,为无人车研发销售大肆招揽人才。

较高的技术门槛导致了无人驾驶领域人才的断层。也就是说,即使你参与了整个项目,熟知每个项目流程,但靠上百人甚至几千人共同攻克的难关与研发成果,单靠个人的另起炉灶,根本不现实。

有业内人士告诉盎司财经,对于在市面上技术成熟并普及的东西,重新去做,即使费时但也还行得通;但是像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这些最前沿的技术,项目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上千种专利技术,而这些技术在一定年限内是受保护的,因此,要想在不侵权的情况下去研究新的解决方案是非常困难的。

目前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技术均属于行业前沿技术,大多被研究出的技术都被企业抢先注册了专利,像百度的“用于自主车辆的基于弹簧系统的变换车道方法”、“用于预测无人驾驶车辆的车辆交通行为以做出驾驶决策的方法和系统”等技术,均是在2017年申请注册的专利,而且资料显示,专利有效剩余时间还有19年之久。

无人驾驶,千亿资本烧出的“无间道”游戏?
据一位知识产权业内资深人士透漏,一般技术专利申请是不会授权的,如果在专利保护年限内使用了这项技术,是属于侵权行为。

裸泳者渐浮出水面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全球无人驾驶汽车行业中,美国属于领先地位,在获得加州无人驾驶许可的45家公司中,初创公司占比47%,接近总量的一半,是全球无人驾驶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国内同样如此,除了百度、腾讯、华为这样的巨头企业,专注于无人驾驶技术的创业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以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作为主要方向的创业公司,一共达到26家,其中超过80%以上的创业公司都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融资规模超过80亿人民币。

大多创始团队以有多年研发经验的海归为主,其中“百度系”也是其特点之一,由前百度高管创立的无人驾驶企业就有四家。

即使近两年无人驾驶行业创业公司数量一直在增长,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其数量依然是寥寥无几。而且真正有核心技术和成熟商业模式的创业公司更是凤毛麟角。

吴晓波更是曾在演讲中直言:谈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的,一半以上都是骗子。

无人驾驶投资热潮的背后是真风口还是假繁荣? 紧跟风口的众多无人驾驶企业中,是否有为了“吸金”而混淆视听的“李鬼”存在呢?

对此,盎司财经通过研究发现,大多A股无人驾驶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无人驾驶企业,确实大多都因持续“烧钱”而逐渐体力不支。

无人驾驶,千亿资本烧出的“无间道”游戏?

如曾在新三板挂牌两天就融资上亿元的纵目科技,业绩连年亏损,仅在挂牌后一年后就摘牌退市。同样摘牌的无人驾驶企业还有上富股份、远特科技;未摘牌的企业如奥腾电子、启明信息等上市公司大多也是营收和净利双下滑趋势。

有业内人士表示:其实有不少企业所做的业务并非是直接做无人驾驶汽车的,只是属于宽泛的无人驾驶上下游生态领域内的一环或某项细分技术,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有些企业打着无人驾驶的旗号,把“无人驾驶”概念当做卖点,这本身是有些冒进的,也是不对的。

另外,近两年无人驾驶汽车事故频发的案例,证明现阶段无人驾驶技术距离真正的“无人驾驶”距离还有一定距离。即使是像Uber、谷歌、特斯拉这样的技术巨头,目前也只是达到了
“辅助“驾驶的阶段,更不要说那些在资金和技术上均有所限制的初创企业了。

如果只是靠打着无人驾驶旗号来融资,是经不起时间和市场的检验的,其“李鬼”身份很容易现原形。正如上文业内人士说说,相比那些将无人驾驶作为噱头来吸金的“短寿命”公司,踏踏实实做无人驾驶细分领域技术或生态链上的一环,等待无人驾驶成熟时机的到来,为无人驾驶行业贡献一份力,才是有无人驾驶梦想企业的长远之计。

(0)
上一篇 2018年7月16日 11:19
下一篇 2018年7月16日 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