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傍上”网约车,小鹏等能否联合出行平台共生共赢?

忽如一夜春风来,新能源车傍上了网约车。

近日,有消息称,小鹏汽车已获取广州网约车牌照,其总部广州将成为首个运营城市。对此,小鹏汽车方面回应,会在适当时间正式对外公布相关业务,敬请期待。

造车新势力“傍上”网约车,小鹏等能否联合出行平台共生共赢?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官方微博

小鹏出行进军网约车,并没有让人感到太多意外。早在今年2月,小鹏汽车在其官网发布多条与网约车相关的招聘信息,招聘岗位包括司机运营管理和乘客团队管理等职位。

据悉,小鹏汽车的网约车业务将采用与曹操出行、首汽约车一样的B2C运营模式,首批投放车型为该公司首款量产车型小鹏G3。

而在近期进军网约车行业的,并非小鹏一家。近新特汽车旗下出行品牌”新电出行”也将在近日正式发布,已分别获得贵安新区、成都两大地方牌照。

拥抱出行领域,网约车平台注入车企资本

除了小鹏与新特,国内大批的车企,尤其是造车新势力企业,或是自己开始布局网约车市场,或是通过与国内的网约车平台合作的形式,进军网约车领域。

造车新势力“傍上”网约车,小鹏等能否联合出行平台共生共赢?

2017年11月,首汽约车战略发布会上,蔚来资本作为投资方,与百度、丝路华创等共同参与了7亿元的B+轮融资,为蔚来进入首汽约车出行产业生态圈铺平了道路。

2018年3月,车和家与滴滴出行宣布成立合资公司,由车和家供车,滴滴运营,合资公司将聚焦在共享出行服务和自动驾驶领域。

今年1月,威马汽车与美团打车达成战略合作。通过合作,威马汽车将旗下首款量产互联网智能纯电SUV EX5引入到美团打车平台,尝试将新零售引入网约车消费场景。

除了新势力车企的高调入局,吉利旗下的纯新能源网约车平台曹操专车已运营多年,并在去年年底宣布与戴姆勒合资成立出行公司,布局高端出行市场。此外,还有上汽旗下的享道出行,江淮汽车推出”和行约车”,近日还有消息显示广汽也将进军网约车领域。

换句话说,如今的出行平台,其背后或多或少都有车企的影子。

抱团求生 进军网约车拉动内需

为何车企如此青睐网约车?这些网约车的新生力量,究竟能在网约车市场掀起多大波澜?

速途网看来,车企进军出行领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新能源车进入市场争夺期前的秣马厉兵。

近几年来,在国家对于新能源车补贴与政策多方面的扶持之下,新能源车产业链得以蓬勃发展,年比年增长率超过五成,2018年,国内新能源车产量达127万辆,同比增长59.9%。与此同时,新势力车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然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780.9万辆,相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2%,为1990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下滑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燃油车销量下滑的影响。而传统车企面对市场环境的转变,也开始加速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转型。

对于还处在”萌芽期”的新势力车企来说,在品牌与资本上与传统车企直接对抗,显然并不占优势。面对来势汹汹的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巩固市场地位,建立稳定供销渠道,同时在品牌方面打造一定享誉度,成为了新势力车企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传统车企,如何灵活、快速切入新市场,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次,车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与汽车关系最为接近的出行领域。

对于新势力车企来说,销量相比传统车企十分有限,蔚来2018年全年交付1万辆,而威马、奇点等其他新势力车企则仅有几千,相比北汽新能源15.8万辆的销量相比差距明显。

车企与网约车平台进行合作,相当于打开了一个拉动需求的新渠道。尤其是新出行平台建设初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车源为其支撑。如果能够成为新能源车稳定的车源合作伙伴,对于销量数字的稳定增长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任务。

虽然以”轻资产”运作的网约车平台,并不利于短期内收回成本,容易使车企在短期内面临亏损;但增长的销量数字、与有的放矢的现金流动,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可以让车企或平台通过融资的方式”熬过”短期亏损。

而对于网约车平台来说,在获得了稳定车源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战略投资(虽然其中一部分还是用来买车了),可以极大减轻前期市场扩张期,大量汽车采购与补贴优惠造成的运营困难。

造车新势力“傍上”网约车,小鹏等能否联合出行平台共生共赢?

此外,车和家创始人李想曾提到,车和家将针对网约车使用场景设计一款专用车型,新车的成本可能比普通燃油车成本贵 10%—15%,但其电池使用寿命翻倍,平摊到每公里的成本比燃油车下降 0.5-0.6 元,带来接近20%运营成本的下降。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势力车企的车辆,相继投入于各个网约车平台上,依托网约车平台优势,每一辆车都成为了行驶在公路上的”活广告”, 为车辆用户提供连接,解决了消费者对于造车新势力缺乏认知的难题。一方面,新车型在出街时,成为了品牌与外观设计的最佳展示;另一方面,网约车将较为低频的新零售体验环节前置到用户高频的日常出行场景中,当乘客乘坐这些车型时,同时也成为了车辆最直接的体验官,进而影响到乘客在购车时的决策。

短期解围良策 长期并非高枕无忧

车企与网约车平台的”抱团取暖”,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各自的优势,为彼此的业务带来助力,巩固双方在各自行业中的地位。然而,虽然短期合作可以为双方带来利益,但各自的不确定性,也使得长期看来,并不一定高枕无忧。

对于车企来说,车辆有了非常好的曝光,既是对产品知名度的提振,同时也是对产品品质的考验。车辆的任何突发状况,例如近期蔚来自燃事件、特斯拉高故障率等事件,都有可能通过司机与乘客的传播,对于品牌形象造成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车企的产能,能否可以满足网约车平台的需求,也决定了双方的合作能否长远,如果车企不能满足平台需求,平台为了谋求发展很有可能放弃合作,采用其他车型。

对于网约车平台来说,有了车(合作车企)、有了钱(融资),短期内缺乏资金压力,则必然会将更多精力用于市场推广。这既是平台扩张需求,也是战略合作车企扩大知名度的诉求。俗话说,”没有补贴烧不出来的市场,只有先被补贴烧死的平台”。如果平台将过大力度投入到市场推广,将所有增长动力都依赖于补贴,而忽略了对于车队的管理,造成平台运营、司机、客服等环节良莠不齐的服务水平,也容易让平台与车企”一损俱损”。

虽然新势力车企与出行平台的合作面临着诸多考验,但是在速途网看来,其前景依然乐观:一方面,车企与平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可以让双方更为自律,提升各自产品和服务水平,而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也将被市场自身的净化能力所淘汰。另一方面,行业中越来越多的”新玩家”加入,会让行业竞争压力增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新老玩家都会不断升级产品与服务,带来更优秀的用户体验。

车企与网约车牵手,就这样悄悄地来了,犹如竞争的暴风雨过境之前的宁静。

(0)
上一篇 2019年5月15日 19:46
下一篇 2019年5月15日 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