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榨菜中报业绩衰退难自拔,”真成长”公司折戟凸显快消品业软肋

日前,有“榨菜中茅台”之称的涪陵榨菜,因2019年中报业绩出现大幅衰退,而将上市公司至于疲于应对的重重困境中。

尽管涪陵榨菜官方将此次业绩下滑,定义为“宏观经济形势承压”,部分经销商“囤货和提价”等外部因素所致;但根据盎司财经调查发现,其背后涉及上市公司产品提价与多元化发展“战略发展弊端”。

很长时间以来,作为A股上市公司中的“快消品龙头”,涪陵榨菜均被外界视为“真成长”的代表;尤其在消费升级的催化下,其自身拥有“定价权“、“用户粘性”以及“抗周期”、等属性,常被外界视为具备特殊价值。

然而,“低价快消品”所特有的诸多软肋,使外界意识到,其与“定价权高”“渠道、品牌优势集中”、“高壁垒”等形象并不匹配,即便被视为快消品“细分龙头”企业,与食品类龙头相比,逻辑亦有较大区别,并使得“大白马”瞬间“变色”成为可能。

“业绩爆雷”透露羸弱主营

尽管,涪陵榨菜在解释半年报业绩下降时,将原因归结于一些“外部因素”,但其结果却难以掩盖涪陵榨菜主营的羸弱现状。

日前,涪陵榨菜发布最新财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营业收入10.86亿元,同比增长2.11%;归母净利润3.15亿元,同比增长3.14%。按单季度计算,上市公司2019年第二季度净利润为1.6亿元,较去年同比下降了15.79%;然而,此财报一经发布,还是引发了投资者大规模“恐慌”。

尽管,作为A股“快消品龙头”,涪陵榨菜长时间以来,均被国内投资人视为具备“真成长”价值的公司代表;其上市9年连续分红9次,累计现金分红6.48亿元,9年间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36.24%,尤其是2016年-2018年期间,净利润增速保持在60%等一系列傲人记录,促使涪陵榨菜成为了2012-2019年翻十倍的牛股。

然而,此番中报业绩披露,还是引发了国内投资者大规模“恐慌”;截止8月9日收盘,涪陵榨菜二级市场股价已累计跌幅超过20%,市值蒸发近50亿元;对此,涪陵榨菜总经理赵平不得不通过电话会议对外“发声”,以避免各方的“过分解读”。

从结果来看,针对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涪陵榨菜官方将其归于一些“客观因素”;“宏观经济形势承压对消费需求整体带来了一定冲击,致使经营不能独善其身”赵平总经理还强调了渠道与终端消费群的变化“由于去年销售形势大好,致使部分经销商“囤货和提价”,直接导致一季度库存达到了高点2倍,不过二季度又降回1.5倍的合理水平”;此外“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涪陵榨菜已感觉到传统渠道增长活力减弱”,“很多年轻人这两年喜欢点外卖,减少了传统渠道的消费”以及“新零售途径发生了变化与实体人员返乡”等均被赵平视为与中报业绩下滑直接相关。

盎司财经注意到,涪陵榨菜中报业绩“爆雷”并非一蹴而就,涉及主营业务的“存货、预收账款、应收账款”三大核心财务指标,皆早已出现恶化。相关财报披露,涪陵榨菜存货金额由2017年的2.48亿,跃升至 2018年的3.30亿,同比涨幅超三成;2019年中期,上市公司存货金额更是进一步提升至3.93亿;其存货周转率亦出现大幅下滑,从2017年的3.75次下降至2018年的2.93次,到了2019年中期更是进一步下挫至1.24次。

此外,上市公司预收账款与应收账款皆出现问题;涪陵榨菜预收账款由2017年最高点时的2.38亿元,下滑至2018年的1.55亿,2019年中期更是同比下降近三成,由2018年1.39亿下降至1.1亿;应收账款亦由2018年时的593万,一路提升至2019年中期的4722万,大幅增加近7倍;几项主营财务指标相互叠加,均指向上市公司持续面临的经营困境。

战略发展弊端露端倪

从目前来看,尽管涪陵榨菜将业绩下滑的原因归于“宏观经济、经销商囤货和提价、渠道与消费群”等外部因素,但其战略发展弊端或许才是问题的本源。

众所周知,涪陵榨菜是个以生产佐餐食品为主的企业,归属于快速消费类行业;尤其是自其上市以来,凭借着一系列的优势打造,令上市公司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其“产品提价与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却遭遇重重困境。

盎司财经调查发现,直到1999年底,涪陵榨菜还是负债高达1.75亿元,濒临破产的“榨菜小厂”。其后公司通过“加大品牌宣传、扩张产能、扩张渠道”等一系列改革,使其起死回生;除此之外,涪陵榨菜“提价战略”被外界认为是“一着妙棋”但却为后续的困境埋下伏笔。

相关财报显示:自涪陵榨菜2010年成功登陆国内资本市场以来,上市公司营收从2010年5.45亿提升至2018年19.14亿,归母净利润由5600万上涨至6.62亿,复合增速分别达到了17.00%和36.17%,均被指与“提价战略”密切相关。

尤其是业绩出现高增长的2016年-2018年期间,尽管涪陵榨菜曾4次提价,幅度均在10%-17%之间不等;但随着提价的持续,涪陵榨菜的业绩提振弹性却逐渐减小,业绩成长性亦在遭遇“天花板”。

相关统计显示,尽管2016年-2018年期间,涪陵榨菜平均单价增幅分别为5.5%、15.63%、13.8%,但公司对应的销量增幅却连创新低,分别为14.13%、17.26%、10.65%。此外,2016年-2018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出现持续下滑,增长分别为63.46%、61.99%、59.78%。

此外,涪陵榨菜的“大乌江”战略亦宣告搁浅。2013年,涪陵榨菜希望打造多元化优势提出“大乌江”战略,希望通过兼并收购来加快业务做大做强;尽管2015年,涪陵榨菜通过增发以1.29亿收购了惠通泡菜,进入泡菜市场。不过,泡菜至今为上市公司贡献的营收也不到7%;此外,上市公司的一系列并购接连出现失败,2016年4月,涪陵榨菜筹划收购的调味品企业因交易价格问题而终止并购,2017年又尝试收购东北大酱企业,均以失败告终。

涪陵榨菜直指快消食品软肋

显然,涪陵榨菜基于产品提价与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发展失意,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然而,作为“低价快消品龙头”的涪陵榨菜业绩折戟,却凸显出整个快消食品业的诸多软肋。

根据盎司财经观察:对于涪陵榨菜的分析,其实暴露出对于快消食品行业的诸多理解盲区。此前,盎司财经就曾深入揭示过东阿阿胶意图通过“涨价”推动业绩发展,但当“涨价战略”的边际效用持续出现递减时,其背后涉及的上市公司“成本、渠道、市场竞争者、产品疗效”等一系列累积性危机会相继触发。

事实上,涪陵榨菜亦呈现出相似特点;此外,涪陵榨菜自身与外界,对于这一“低价快消品”存在太多的“品牌”、“定价权”、“营销”包装;尤其在消费升级催化下,“拥有定价权”“用户粘性”、“抗周期”等思维,被反复营造与强化。

但是,“低价快速消费品”,对于消费弹性及其品牌忠诚度,本身就具有很强局限性;如果说白酒、医药等高端消费品,背后仍存在“消费升级、科技、工艺、技术、资源禀赋”为“涨价策略”做背书的话;“低价快消品”背后更多的只有价格因素。其与“定价权高”、“渠道、品牌优势集中”、“高壁垒”等高净值龙头类公司相比,逻辑存在巨大区别。

从目前来看,涪陵榨菜似乎也意识到了自身问题;此前,针对上市公司所暴露出的业绩下滑,涪陵榨菜总经理赵平亦给出应对方案,并期待针对销售端、渠道端、产品端进行修正,包含扩大销售团队扩容、加大渠道创新、开发开发新品。

涪陵榨菜计划将办事处由37个增至67个,销售人员从400多名增至500多名,全年目标增至约600名;同时加大渠道创新力度,持续深耕线上、团购、电商等互联网端,并做好渠道下沉与多品种分类开发,向三四线市场下沉,加大开发空白县级市场乃至成熟乡域市场力度;并且要加大力度开发榨菜、泡菜、萝卜、下饭菜等一系列品种;涪陵榨菜总经理赵平亦表示仍看好“乌江品牌的影响力,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从东阿阿胶、涪陵榨菜等上市公司折戟可看出,在市场空间增长有限,内外部竞争不断加剧以及客户选择日益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想顺利获取超额市场占有率与收益难上加难,甚至会触及一系列危机的爆发;换言之,即便被视为快消品“细分龙头”企业,一旦被市场证伪,亦存在“大白马”瞬间“变色”的可能,这个风险尤为巨大。

(1)
上一篇 2019年8月13日 17:29
下一篇 2019年8月13日 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