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复合型AI人才?浙江大学吴飞在WAVE SUMMIT 2021这样说

人工智能是推动国家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打造层次多元、专业性强、适用度高的“人工智能+X”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的重要议题。其中,构建“产学研用”多方协作新格局加速产教融合,正在成为AI时代人才培养的“潮流”趋势。

作为国内AI领域“头雁”企业,百度以产业级深度学习开源平台飞桨作为创新基座助力人才培养,目前已构建起涵盖学习、实践、比赛、认证、就业在内的全周期服务体系。此前,百度携手浙江大学“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共同打造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微认证课程体系、促进跨学科人才培养。

5月20日,在由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与百度联合主办的WAVE SUMMIT 2021深度学习开发者峰会上,AI人才培养话题颇受关注。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从高校角度切入,以“产教融合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人才”为主题,分享了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生态下,“AI赋能、教育先行”的必要性和多项重要举措,以及产教融合对于创新培育的积极意义。

吴飞(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

以下为演讲原文:(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有部分调整)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今天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产教融合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人才》。1955年,4位学者给美国洛克菲勒私人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项目建议书,希望其资助于1956年在达特茅斯召开一次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在这份建议书中,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目标是让机器像人一样来思考和学习。

66年已经过去了,回顾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的主要挫折,我们不难发现,当它与信息环境的变化趋势不符时,往往就会导致失败。促使人工智能变化的动力既有来自人工智能研究的内部驱动力,也有来自信息环境与社会目标的外部驱动力,两者都很重要,但相比之下,往往后者的动力更加强大。目前,随着信息环境发生巨变、社会新需求爆发以及人工智能的目标和技术悄然变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迅速崛起。

国务院在2017年7月公布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是本世纪以来中国发布的第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性战略规划,这一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我们可以用“三四五”来概括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任务。三即以五年为一个周期,从2020年至2030年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四即四项重要任务,分别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把握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支撑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五即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五个技术形态,分别是从数据到知识到决策的大数据智能、从处理单一类型媒体数据到不同模态(视觉、听觉和自然语言等)综合利用的跨媒体智能、从“个体智能”研究到聚焦群智涌现的群体智能、从追求“机器智能”到迈向人机混合的增强智能、从机器人到智能自主系统。

通过五年建设,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生态 ( AI ecosystem)正在形成 :科技部设置了15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和15个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试验区,工信部设置了8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345所高校设置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190所高校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171所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设置“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

人工智能、教育先行。浙江大学是首批35所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学校之一,也是全国高校第一所设置了人工智能交叉学科高校。为了更好培养人工智能创新人才,浙江大学正按照课程、教材和实训平台的“三位一体”形式,来推动人工智能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8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北京组织成立了 “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委会,由潘云鹤院士担任编委会主任,郑南宁院士、高文院士、吴澄院士、陈纯院士和林金安副总编辑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为秘书处单位。目前,来自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正在参与编写22本教材,已经(即将)出版《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可视化导论》、《智能产品设计》、《自然语言处理》和《模式识别》等教材。为了更好发挥教材的共享效应,每一本教材均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发布了在线课程。 其中已经出版教材所对应的在线课程《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和《设计思维与创新设计》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

为了给新一代人工智能教材中算法提供实训,让学习者体会人工智能具能、使能和赋能,从算法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知其意,悟其理,守其则,践其行”,将理论知识转化成赋能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国家、行业和企业需求结合更加紧密,2020年7月发布了“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智海”与百度飞桨平台紧密结合,利用飞桨来打造教学实践场景所需算法和模型。潘云鹤院士给“智海”平台题词,并且赋予了“有智之能,方可驱动时代变革;有海之容,便可赋能万物更新”的含义。

2019年5月,由浙江大学倡议,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的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这也是自2018年发布“华五共识”,成立教学协同中心后,“华东五校”的又一次重要合作。2021年1月16日,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同济大学、华为、百度和商汤在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举办的“计算+AI”赋能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正式宣布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育人联合体、创新性人工智能人才培育项目——AI+X 微专业,以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生态建设为目标,探索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产教协同的人工智能一流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创新了面向长三角高等教育深度合作的模式,保证了课程的高质量与高水平,从提高学习质量角度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学习革命,为构筑人工智能发展先发优势培养战略资源力量。

AI+X微专业打破高校、院系、专业学科壁垒,联动政校企力量,汇聚一流的学者与产业专家共同开设课程,通过共建共选、学分互认、证书共签和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形式,实现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教学与管理,使各个交叉领域高校生能够更为灵活、高效地学习和了解人工智能基本知识体系,掌握人工智能核心理论,提升人工智能实践应用能力。AI+X微专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2021年4月,AI+X微专业正式向华东五校和同济大学开放,来自工学、农学、药学和法学等非信息类专业300名学生进入首期 “AI + X 微专业”学习。来自华五高校和同济大学的老师以及百度、华为和商汤等研究者在春季班开讲七门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人民网、光明网、中新网、中国教育电视台、文汇报及浙江卫视聚焦AI+X 微专业,对此进行了报道。

目前,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和百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育人联合体暨人工智能微专业。

2020年的6月16日,潘云鹤院士与其他人工智能领域的年轻学者,在《自然》子刊《机器智能》上发布了《中国迈向新一代人工智能》[2]的文章,全景式扫描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形成过程和发展现状。同时指出,中国今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将面临如下挑战:大力培养人工智能本土一流人才;加强学科交叉下的人工智能理论突破;规范人工智能伦理道德;全面构建起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生态。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我们相信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高等学校即将肩负起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伟大历史使命,与其他企业、联盟与政府一起,人工智能教育先行,产学协作,引领创新。人工智能是使能技术,具有一种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一定能赋能社会。

(1)
上一篇 2021年5月26日 09:52
下一篇 2021年5月26日 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