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完信阳毛尖、又蹭贵州茅台,这家沉迷改名的上市公司又盯上了新业务

本月5日,港交所上市公司信阳毛尖集团再发更名公告,建议公司英文名称由Xinyang Maojian Group Limited更改为China Zenith Chemical Group Limited,并采纳“中国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为公司的中文第二名称,以取代现有名称“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

据了解,“中国天化工集团”实为信阳毛尖集团的“曾用名”,2018年7月,“中国天化工集团”宣布更名为“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然而,在企查查的信阳毛尖集团公司介绍页中,却指出这是“一家实力雄厚的煤相关化工及生物化工原材料制造及供应商”,与茶叶生产几乎无关,一度引发了行业的质疑。

然而,这并不是这家“改名狂魔”公司所计划的的唯一一次改名。

2002年时,信阳毛尖这家公司曾将名称由“东君化工”改为“大庆石化”,而后2007年又宣布更名为“中国天化工”。

2020年3月,信阳毛尖曾想改名为“中国新经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彼时公告称,新名称将在其现有业务活动及未来发展中为公司提供更佳识别度及认知度,以及更清晰及适当的企业身份及形象,将有利于公司及符合公司及股东整体利益。

今年2月16日,信阳毛尖更是蹭上了“贵州茅台”的热度。公告称,拟把公司名称更改为“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原因是拟收购北京耀莱龙微酒业有限公司100%股权,这家公司持有的成龙商标于2012年开始使用,还与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成龙茅台酒”系列酒产品,并公开强调“酒业收入将会成为本公司的主要收益。”

然而,“信阳毛尖”收购北京耀莱龙微酒业有限公司最终未能成行,改名“茅台”也没有成真。

可以说,从最初的“大庆油田”,到“中国天化工”,再到如今到“信阳毛尖”,再到“新经济”“贵州茅台”,可以说,这家企业的改名,总是热衷于市场热门板块,通过名称“蹭热点”,来享受行业红利。

不止如此,6月6日,信阳毛尖发出公告称,将成立“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筹措4000万-5000万美元并购一些大数据和区块链项目,试图在大数据、区块链领域寻找投资机会。

而如今,“信阳毛尖”想要将名称改回“中国天化工”,显然也是看准了化工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的红利。在其官方公告中,明确表示“本公司将把握最近化工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的机遇,并利用进口俄罗斯水力发电的优势,集中于黑河市发展煤化工产业链(包括碳化钙、聚氯乙烯及醋酸乙烯等)生产线。”

不过,频繁改名并没能让信阳毛尖集团走出亏损泥淖,根据今年2月发布的2021年中期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集团营业额为2.23亿港元,相比上一年同期1.50亿港元提高49%;然而亏损7841.7万港元,相比上一年同期5144.8万港元扩大52%。导致亏损扩大的原因是因为销售成本激增,达到1.55亿港元,相比上一年同期增长89.8%。

可见,频繁“改名”,并没能为信阳毛尖集团的盈利带来积极作用,而不断扩大的亏损数额,又不断迫使其不断寻找新的风口。

对于企业来说,改名并不算一件稀奇的事情,而且起名的理由的也是五花八门。

例如从“滴滴打车”到“滴滴出行”,伴随着从最初的出租车平台到网约车,再到租车和共享单车,伴随着业务线的扩张,“打车”早已不能概括滴滴的业务范围,而“出行”则更加符合企业“一站式出行平台”的远景。

当然,也有改名只为了扩充“动物园”的阿里巴巴,为了贯彻马云“简单、好记,又能够引来争议”的起名哲学,将“淘宝商城”改成“天猫”,从“阿里旅行”改成“飞猪”等,而在之后成立的阿里系企业,在企业名称或吉祥物上,也或多或少有着动物形象。

可见,企业改名大多数是为了跟上时代发展潮流,推动公司转型;但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在此过程中并无长远打算,只是为了蹭热点、赶风口,借机提高股价,只是那些看上去迎风招展的“墙头草”,也许早已准备好收割真正的“韭菜”了。

(0)
上一篇 2021年7月7日 18:00
下一篇 2021年7月8日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