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别周厚健,海信的下一站是“二次出海”

速途网(sootoo123)原创

作者 / 乔志斌

3月12日下午,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在集团月度例会前宣布退休,并接受“终身名誉董事长”荣誉。根据海信“人在股在、人退股退”的规定,周厚健退休后不再持有海信集团股份,也不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这意味着,属于海信的“周厚健”时代已经落幕。

而周厚健并不是唯一一个宣布退休的领导,去年11月份,在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宣布宣布辞去董事会主席,告别执掌37年的海尔集团核心决策层。青岛两大支柱企业的创始人纷纷“急流勇退”,其变迁不由得让人们感觉到,如今家电企业“求变”的迫切心态。

海信内部人士表示,本次交棒董事长职务,周厚健有两点考虑:“一是海信正在快速成长为‘世界级企业’,需要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带头人;二是根据管理的持续改进原则,海信到了需要变换一种管理方式的时候。

可见,对于进入新一阶段的海信而言,出海仍然将成为未来几年内的重要发力方向。

根据近期奥维云网公布的《2022中国家电消费趋势指南》数据显示,随着近年来地产大周期进入尾声,家电产品的家庭渗透率提升趋缓,增量需求红利已经结束,行业需求已经完全进入存量换新的新周期。这意味着,国内家电市场规模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出现大幅起落,而且进入平稳发展的周期。

因此,面对国内家电市场进入新的“厚利”周期,通过出海寻找新的蓝海市场,规避国内市场的红海竞争,无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看来,都是帮助企业维持营收增长的重要手段。

海信出海,始于周厚健时代

从1992年周厚健上任青岛电视机厂厂长,到1994年海信集团正式成立,再到如今发展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巨头企业,出身于技术员的周厚健不仅为海信奠定了工程师基因,让创新与研发成为海信的澎湃血脉,还在2006年先后收购了科龙、容声,初步形成了彩电、空调、冰箱三大赛道的布局,奠定了海信家电领域巨头的基本盘。

同时,周厚健也是海信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的推动者。

“满足并匍匐于国内的巨大市场是一种近视行为,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周厚健曾表示。

早在1996年,海信集团在南非迈出走向全球化的第一站,在那之后,海信又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工业园区、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将产业从国内搬到了全球。

产业全球化的推进,虽然让海信的业务遍布全球各地,但想要真正地打开海外市场,海信开启了“收购模式”。2015年,海信斥资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在北美和南美的电视机业务;2018年2月,海信接管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收购了斯洛文尼亚白电制造商Gorenje(古洛尼),以及北欧品牌ASKO(雅士高),通过大手笔的收购,借以拓展国际赛道。

而在品牌形象与消费者心智的建设上,海信还投入巨资在海外体育赛事赞助方面,先后赞助了2016年欧洲杯、2018年世界杯、2020年欧洲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让“Hisence”的品牌商标出现在了绿茵赛场之上。

在高歌猛进的投入之下,海信的海外营收得到了回报,2021年,海信全年营收1755亿元,同比增长24%。海外收入725亿元,同比增长32%;自主品牌占比超过80%。

“老老交替”是过渡,而非新生

在“周厚健”时代,海信依靠着大手笔的投入,成功开拓了海外市场。那么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的林澜,能否延续海信的辉煌,成为了最值得关注的话题。

2015年,周厚健曾公开表示:“新陈代谢是必然的,得承认年龄是变革的障碍,年轻人上来,变革的力度肯定比我们更大。”

“周厚健做董事长时间长,他的个人特质对企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换董事长有利于改进管理,包括管理风格和国际化视野。”据接近海信内部人士表示。

不过,此次作为继任者,出任海信控股董事长的,是原副董事长林澜,从年龄看来,林澜也不过只比周厚健小1岁,对于海信而言并不能算得上“新老交替”,叫做“老老交替”或许更为恰当。

根据海信视像公开资料显示,林澜的国籍为美国,早年毕业于美国田纳西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此前在科龙香港公司负责投资业务,同时科龙顺德总部负责研发、生产、采购和海外业务。

2006年,随着海信以6.8亿元正式收购科龙电器,林澜也因此加入海信,出任海信集团副总裁,成为海信国际化业务的掌舵人。在海信内部,周厚健是国际化业务的设想者,林澜负责执行。

根据公开消息显示,林澜“接棒”之后,全球化依旧是海信的主旋律,这意味着海信并没有因为周厚健的离开而发生战略的大变革,而是仍然处在变革的过渡期,而海信新的业务机遇,仍在探索之中。

而如今已经64岁的他,在退休之前能为海信带来多少的改变,仍然是个未知数。目前,国外疫情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船运费用暴涨,短期内二者叠加之下,面对仍不明朗的海外市场,林澜这位老将的坐镇,可以让海信平稳走过这段过渡期。

To B新业务充满不确定性

那么在全球化业务之外,海信究竟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在速途网看来,新To B业务将成为海信新发力点。

速途网获悉,目前,海信集团在今年已经完成内部调整,一些员工已经被调至B2B业务部门。这意味着,2022年开始,产业化To B新业务将成为海信新的工作重心。

在2021年海信开放日论坛上,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也曾公开表示:海信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完成了黑电、白电和厨电业务的布局,打通了从家庭到社区、从社区到城市的场景,实现了ToC和ToB产业的均衡布局。

近年来,海信通过投资商用显示、智慧交通、医疗超声等产业,在To B新业务领域已经出局规模。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海信智能交通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国169个城市;海信超声设备已累计诊断病例5万多例;海信医用冷链产品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了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的冷链安全保障。

如果将海信的To B新业务,结合海信的全球化路径,似乎为海信继To C业务后,让To B业务上实现“二次出海”成为了必然。

然而,这对于海信这样的外来企业而言,To B业务的出海仍然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

一方面,在To B赋能领域,目前国内外经历多年发展,已经有多家企业拥有成功的应用案例,市场正在由蓝转红,而不确定的海外疫情防控形势,令海外业务的扩张承压;另一方面,海信的To B业务集中于商用显示、智慧交通、医疗超声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虽然其国内市场确实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份额,然而不同国家、区域的政策差异,将成为海信To B新业务出海遇到的最大阻力。

可见,随着周厚健的离开,迎来新时代的海信,虽然有着借To B“二次出海”的决心,但相比“产品无国界”的To C业务,海信能否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才是其出海成功的关键因素。

(0)
上一篇 2022年3月17日 19:08
下一篇 2022年3月17日 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