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最火的一个词恐怕就是“共享单车”了,共享的本质是弱化用户的所有权,强化用户的使用权。所有权归运营商,而使用权更多的来交给用户。为什么单车行业会突然火了起来?
共享单车的本质是什么?
出行需求,是人人都会有的一种诉求,从某种角度来讲,市场盘子够大,哪怕细化到单车领域,也是不小的一块儿。根据汉能研究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15年我国居民出行次数达到4000亿次,而两轮出行次数占到总出行次数的43%,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居民每年通过两轮出行次数达到1720亿次,这也是ofo、摩拜,日订单量能够在短时间之内都飙升到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级别的重要原因之一。
共享单车概念创造了用户市场,而不是消化存量市场,它从根本上解决了用户的根本痛点。同时共享单车能够顺利在各大城市展开,也得益于政府政策支持,目前自行车的存取都需要占据公共资源,没有政府的支持,运营商不可能完成布点的设计。现在中国正处于环境污染治理关键时期,自行车共享出行方式的出现符合政府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所以政府部门对于共享单车也基本是“一路开绿灯”。
无论是摩拜还是OFO,目前注册用户基本都在百万以上。每一个用户在使用产品前都需要交纳押金,多则299,少则99元不等,这在无形中可以为企业进行亿级的资金沉淀,再通过人均每天的需求,产生优质的现金流。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以及资金池,未来无论是用资金换空间,还是利用大数据做金融营销,这些都是共享单车可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共享单车会步“O2O之战”的后尘?
无论从何种角度去探讨,共享单车似乎都是一个顺应时代的产物,但是这个“产物”究竟能走多远?未来前景到底如何?我想很多人也和笔者一样,一时半会儿难以说清,但是共享单车的本质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而这个问题和2015年最火的O2O是一样的,也许我们能从O2O的发展历程中窥见一二。
想当初,面对庞大的使用群体和市场规模,大批涌现的O2O创业公司,在经历一番腥风血雨的厮杀之后,留下几个谁也无法吃掉谁的独角兽。而这些独角兽的背后,均是有强大的资本力量做后盾。O2O火热的时候各路资本蜂拥而至,O2O退潮的时候,各路资本又毫不犹豫四散开来。兴盛的时候都来点一把火,衰败的时候又毅然决然撤离。有人也曾说过,资本永远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在打车O2O领域,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垄断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后,绝大部分类似的产品消失殆尽,在餐饮外卖领域也是如此,最终只剩下饿了吗、百度外卖、美团外卖三家而已。依靠强大的资本力量支持,大公司一步一步蚕食掉其他公司的市场份额,谁能够坚持到最后,那谁就占据行业尽有的资源。
无论是O2O还是共享单车,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商业模式复制性极强,商业壁垒薄弱,毫无门槛可言,是谁都可以进来插一脚。共享单车的发展在于将用户与平台相关联,逐步稳定提升用户数量,在这样的情景下,烧钱和补贴在所难免。而往往走到最后的企业,也许并不是最先开始发展的,极大可能是拥有强大资金支撑的那个。
也许经过一段时间资本的洗礼之后,剩下寥寥无几的共享单车运营商在资本的推动下会走向合并,共享单车之战最终也变成了一个资本游戏。而昔日大众点评和美团、58同城和赶集网在资本的撮合下走向合并,仿佛让人看到了共享单车运营商未来发展的结局。
总结
当然,资本进入对于单车行业整体来讲肯定是有益的,但是过热的资本涌入,会让行业变得泡沫起来,创业者也容易迷失自我,最终沦为资本逐利的牺牲品。所以,对于共享单车行业而言,回归商业的本质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