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艺术衍生品变现,中国年轻艺术家有了新的生存之道

  我们通常认为,艺术品存在于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当中,工薪阶层负担不起。互联网和消费文化日益席卷之下这一状况已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当代艺术。

  除去经济发展和教育、文化普及的因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代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或是建起了受众较宽泛的新型艺术空间,成为了艺术推广者和运营者,这一举动使他们创造了大众层面的新需求。

  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标志性领军人物”的徐震曾说过,艺术家本身就是策划人、艺术创作者、媒体制造者,是各种功能的综合体。

  在几日前的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上,在艺术与商业中有着不同涉猎的“魔都龙王”创始人龚旭、“马丁戈雅生意”创始人程然以及“藏酷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林天目,站在艺术家、品牌创始人和推广者的角度就“当艺术家成为大众消费品牌”聊了聊自己的看法。

  龚旭是来自上海的80后艺术家,他的画作结合了中西方传统文化和日本二次元文化,与大量宗教、哲学意象层叠碰撞,同时充满了未来视觉感。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他便开始在中国各大城市参展,2017年创立了衍生品牌“魔都龙王”。

  许多艺术家认为没有必要去想别人如何接受自己的作品,龚旭却认为“魔都龙王”有着非常清楚的市场定位。他说自己要面对的大众是青年消费群体,而不是那些只喜欢稀奇古怪的艺术的人。

  去年,他携品牌作品参加了十多场非艺术类展览,在实践中去目睹和体会大众的消费冲动。头一场展览上,一位大妈买了他的招财虎手办,龚旭看着一手提着青菜萝卜、一手提着老虎的她离去,他既惊讶,又高兴,他觉得可能是买给孩子的。

  “大家可能需要消费物质化的东西让自己沉浸其中。相对来说,非艺术类展会总是更容易让大众进行消费。”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和衍生品只在一个小范围里被消费,自己的目标就是在不同类型的展会上提供给大家可以带走的东西,因为带走产品的人可能会去了解它。

靠艺术衍生品变现,中国年轻艺术家有了新的生存之道

程然的大型装置作品《 一只耳:风中剧场》(图片来源:ART021)

  同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程然则是一位年轻的跨领域艺术家,他以影像为主要创作媒介,尝试了电影、诗歌、戏剧、小说、装置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参加了上百场展览后,越来越熟悉这个模式的他想要改变,去年年末,程然在杭州创办了实验艺术新平台“马丁•戈雅生意”(Martin
Goya Business)。

  这是一个介于画廊与非营利机构之间的新型空间,专注于年轻艺术家和青年文化,也延续了他跨领域的特性。这使他拥有了一个新的角色——为其他艺术家宣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通过这个平台,他与300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展开了合作。“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开始,让我重新认识艺术、大众以及跨领域合作,并且进行更多可能的尝试,我会一直做下去。”他说。

  同时它也是一个品牌——程然则围绕着他的猫马丁·戈雅进行项目性的产品创造。除了上图中这个约20米高的充气猫,他还随性地设计了让吸猫族剁手的各种周边,比如球衣、鞋子和玩偶。他说:“我希望改变当代艺术被关注的方式,产品销售会带来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他以此摆脱了原来的创作模式,当代艺术自形而上变成了一种轻松有趣的生产方式。

  林天目认为龚旭和程然的视角与市场和大众在形态等方面非常接轨,并且非常明晰自己的目标,他觉得很好,要知道二十年前艺术家经常为生计担忧。

靠艺术衍生品变现,中国年轻艺术家有了新的生存之道

OXO CITY

  2000年,林天目和他人联合创办了新媒体艺术空间“藏酷艺术中心”,自那时候起,他开始积累艺术平台运营的经验。2014年,他与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以“机场文化艺术软体运营商”身份进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开始打造OXO
CITY(奥所未来城)——一个几万平米的集合科技、艺术、娱乐及新媒体的平台,预计明年暑假正式推出。

  新媒体艺术平台入驻人流量巨大的交通枢纽,它与大众的连接将会是强烈的。林天目说,“在商业背景下,我们可以跟艺术家进行更多的合作。”

  这种商业角色与创作者可能互相影响,但依然是互相分离的。龚旭表示,做品牌和做艺术都是纯粹的,进行创作的时候还是会跟自己较劲。程然则说,自己更多地是在为其他艺术家做推广,而关于自己,只是创作。

  对于现今的中国大众来说,艺术不是刚需。也许艺术与人的距离不该太远,而推广者、运营者的新角色使意识到这一点的艺术家们成为了一个连接大众与艺术的媒介,为当代艺术市场注入了活力,也为中国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生存之道”。

(0)
上一篇 2018年11月19日 18:39
下一篇 2018年11月19日 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