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电参加2021第二届中国国际换电模式产业大会,探讨换电产业发展机遇

12月24日,2021第二届中国国际换电模式产业大会在上海举行。本届大会以“紧抓换电产业发展机遇,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为主题,聚焦换电行业发展趋势、换电平台及换电场站运营、换电模式创新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助力换电行业蓬勃发展。快电联合创始人于翔受邀参会并发表题为《不止于充电,打造“油、电、充、换、光、储”互补共赢绿电新生态》的演讲。

换电网络的形成将深刻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

日前,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为20.8%;今年1-11月达到13.9%,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提升显著。乘联会判断,明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有望突破20%。

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换电站建设”也在2020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日前,工信部印发《关于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纳入此次试点范围的城市共有11个,预计推广换电车辆10+万辆、换电站1000+座。从市场预期看,换电模式将迎来加速发展。

于翔表示,参考国家统计局相应的数据可得出,在2030年到2035年之间,我国燃油车保有量将达到峰值,在这个时间段内会出现结构性拐点,我国新车销量中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比例将达到1:1。按照这一趋势预测,新能源汽车千人保有量大概会在2035到2040年之间达到世界平均值的400台,届时,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会不低于1.5亿台,需要数量巨大的换电站、充电站等基础设施。

关于换电站的发展,于翔提出:“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与快电联合编撰的《2021中国电动汽车用户充电行为白皮书》显示,超95%用户具有跨站充电行为,平均跨站14座,最多跨站数量达162座。为什么要跨站充电?因为一座站满足不了用户。”于翔认为,“这些跨站充电的用户中,或将有相当大的部分直接转移到换电领域,汽车换电网络形成后,一定会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不止于充电,快电打造互补共赢绿电新生态

目前,交通领域是国内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提高,交通领域碳排放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于翔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降低交通碳排放的主要路径之一。“新能源的转变将是一种不可替代、不可逆转的趋势,存量减排、增量替换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道路。”在商业模式方面,于翔提出通过能源方式来打开生态,构建一条完整的生态链——在数字化运营基础上,打造“油、电、充、换、光、储”互补共赢绿电新生态,把绿电应用到出行领域,让出行能源更加节能、更加低碳。

在充、换电站选址、建设方面,于翔认为,周边油站的热力情况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如有多少加油站,客流量、留存率和复购率情况,客户细分是哪些场景等。当油站周边的燃油车更换为新能源汽车后,这一区域同样是首选的能源补给场景。于翔建议,要通过油、电数据结合,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充电桩建设提供更精细、更科学的选址建议。

依托网络规模,快电为行业构建了庞大的公域流量池。于翔介绍,目前,快电已接入3000多款主流App和平台,包括货拉拉、快狗打车、菜鸟等货运平台及物流企业,嘀嗒出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等网约车平台,为交通出行提供底层能源补给。与此同时,快电还依托智能车联网,为车辆提供车机终端能源补给。

在充换电站运营方面,对于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运营车辆司机,在充电的40分钟里,休息、餐饮以及车辆整备等需求都亟待被满足。于翔表示,充、换电站可以作为满足这些需求的落地场景。快电为充、换电站提供了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按摩椅、充电宝等设施,满足车主的多元化需求。为了提升充、换电站服务质量,快电还有一支千余人的线下团队,协助充、换电站做设备技术端运维、场站安全管理、场站卫生管理,让所有用户都能享受更好的充、换电服务体验。

交通领域碳减排任重而道远,换电模式的发展和普及将极大推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升,助力交通能源领域实现“碳中和”。于翔表示,快电对于充换电领域的愿景是希望通过能源方式来构建一条完整的生态链,并通过第三方充换电网络,精准助力换电产业发展。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29日 15:41
下一篇 2021年12月29日 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