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亿退税大礼包在路上,哪些退税关键点您需要关注?

​减税降费历来就是全国两会的焦点话题之一。

自“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减税降费规模已超过8.6万亿元。实践证明,减税降费是受益面最大的惠企政策,对应对困难挑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了关键作用。而相比其他减税降费优惠政策,退税对纳税人来说获得感更强,缓解资金压力效果更明显。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从减税降费规模来看,2.5万亿元的退税减税规模堪称是历年之最,大大超出市场预期,与去年的1.1万亿元相比,力度明显更大。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退减税2.5万亿,其中退税1.5万亿!这是退税首次在减税降费组合里所占的比例超过减税,代表着财税政策减负主要方式由税基式减税降费为主向直接退税为主的转变。毫无疑问,这对于企业来说更为直接有效。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周召开的国常会上指出,要尽快推出增值税“留抵退税”实施方案,确保税款按既定时限退到企业账上。

1.5万亿大礼包已经在路上了,想要申请留抵退税的企业,在实际操作时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最新留抵退税政策

今年政府报告中退税范围从原来的部分现金制造业拓宽到了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后续可能会出具一系列具体优惠政策,企业应该密切关注最新的留底退税政策。

2、增量留抵退税政策

现行政策下,企业适用增量留抵退税政策,一般需要在增量留抵税额、纳税信用等级方面满足规定条件,且其在申请退税前须合法合规经营、未享受即征即退及先征后返(退)优惠等。企业须根据自身类型,区分适用具体条件,准确适用退税政策。

在其他条件均满足的前提下,申请增量留抵退税时,一般企业须自2019年4月税款所属期起,连续6个月(按季纳税的,连续两个季度)增量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增量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先进制造业企业只需自2019年6月税款所属期起,增量留抵税额大于零即可。

具体的税收相关文件参考: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4号《关于明确部分现金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的公告》。

3、税务风险点梳理

百望云提醒企业,在有关退税的规范性文件出台前,企业应尽快梳理潜在税务风险点。尤其需要关注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前,是否存在欠税、暂停办理退税等情况。

如果企业存在异常情况,包括存在增值税涉税风险疑点、被税务稽查立案且未结案、增值税申报比对异常未处理、取得增值税异常扣税凭证未处理等,须及时联系主管税务机关处理,完成上述异常处理后,再申请增量留抵退税。

4、进销项税额的统筹与控制

在具体退税申请实操前,企业需控制和统筹好进销项税额。既需提前掌握每个月可以拿到的进项发票数据,又要统筹每个月申报销项对于进项税额的消耗,做好与上下游协同控制开票时点,基于进项增长情况控制收款、开票等销项收入确认节奏等工作。

以上,从政策梳理判断、税务风险提示、进销项税额统筹计算到企业实际提交退税申请、退税数据分析,显而易见的是无论哪一步,都是繁杂且有专业性要求的工作。

因此,百望云建议企业选择专业的服务商和数字化票据管理系统,以便高效、合规地实现留抵退税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百望云近期推出的数字商业平台,通过跨域网络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智能票据管理、智慧财税服务、数字化财务供应链、数据科技服务等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服务,覆盖从战略寻源、采购优化、对账结算、电子发票、智慧财税到支付融资的数字商业全闭环,助力企业实现业财税全链条打通,进销项数据全纪录,税务风险提前掌控,退税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处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减税降费是我国最近几年每年都在做的事情,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现金流支持,促进消费投资,而且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有效支撑稳定居民就业的目的,实现了“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有专家表示:减税降费仍有空间。一方面,进一步积极全面深化税制改革并相应完善社保体制,进行结构性的减税降费仍将是长期主要方向;另一方面,部分消费税未来仍有空间进一步降低或直接取消。

可以预见,持续退税申请、拥抱政策红利将成为企业未来缓解资金周转压力“活血”的重要方式,这也意味着退税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处理成为企业刚需。百望云发票数字化管理系统,为企业构建围绕发票的数字化税务管理平台,提升企业发票管理水平及财务共享效率,管控发票相关涉税风险,增强发票数据的税务分析能力提供产品服务,有效助力企业合规退税,持续换发生机。

“沉睡”在增值税申报表上的留抵税额已经被“唤醒”,税务部门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各项落实工作,希望每一个企业都能顺利实现“应享尽享”、“应享快享”,轻装上阵、健康发展。

(0)
上一篇 2022年3月18日 15:44
下一篇 2022年3月18日 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