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服和果壳携手推出“中关村硬科普平台”

速途网5月28日讯(报道:乔志斌)今日下午,2023中关村论坛-硬科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论坛在海淀公园举行,论坛现场,“中关村硬科普平台”正式发布。

该平台是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关村发展集团指导下,由北京中关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中关村科服)、北京中关村国际会展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关村国际会展公司)、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简称果壳)联合发布。

(从左至右:李勇、陈锐、赵长山、程东红、沈洁、张金辉、嵇晓华、陈维成)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程东红,北京市科协书记沈洁,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赵长山,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副司长李勇,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陈锐,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维成,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中关村科服公司董事长张金辉,果壳创始人、CEO嵇晓华(姬十三)等领导和嘉宾,以及来自科技行业的诸多生态合作伙伴应邀出席。本次活动还邀请到贾阳、苏萌、尹璋琦、王中林、张双南等科学家发表主题演讲。

活动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关村发展集团主办,“科创中国”青年百人会、中关村科服、中关村国际会展公司、果壳联合承办。

中关村硬科普平台正式发布

程东红为活动做致辞。她表示,科普工作发展创新最难的一点就是机制创新,在此祝贺硬科普平台这样一个新机制的诞生,也希望这个机制的外溢效应能够推动更多的科普工作者和科创平台携手。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 程东红)

张金辉和嵇晓华(姬十三)联合进行了中关村硬科普平台发布并诠释了硬科普概念。

嵇晓华(姬十三)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硬科技”不断涌现,“硬科普”也应运而生。不同于面向公众日常生活的科普,硬科普是为硬科技服务的科普,指向的是前沿科技和科技产业,受众比较狭窄。为了让公众了解硬科技的发展趋势,支持和投身硬科技的发展创新,科普工作者应持续拓宽硬科普的表现形式,让其走向大众。同时,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需要解决科创链条上多元化主体内生动力的问题。在此命题下,硬科普可以成为打通整个科技创新领域的超级连接器。中关村硬科普平台的发布和启动也将加速以上目标的实现。

(果壳创始人、CEO嵇晓华)

张金辉介绍,中关村发展集团与众多硬科技科研机构、企业、服务平台联系紧密,并将科学普及视作自己的社会责任。中关村科服公司已经合作共建数十家科技服务平台,打造中关村硬科普平台是公司科技服务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将成为科技服务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他表示,打造中关村硬科普平台,旨在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公众,希望将前沿科技领域尽可能地通过可视化方式转变为公众可感知、可理解的内容,让高精尖的硬科技既能“上天”,又能“入地”。中关村硬科普平台也将秉承论坛“开放合作 共享未来”的主题理念,建设开放、共享的平台,中关村发展集团将挖掘链接优质科普平台和机构,共同为硬科普事业向风而行,欢迎更多的硬科普服务机构加入。

(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中关村科服公司董事长 张金辉)

据悉,“中关村硬科普平台”将包含科学家硬科普演讲、硬科普短视频、硬科普博物馆、硬科普实验室、科立方等多个模块,诠释前沿科技产业进展,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

中关村硬科普平台首秀:科学家演讲

活动现场,5位科学家率先带来了“中关村硬科普平台”的第一场硬科普演讲。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 贾阳)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为观众揭秘了祝融号火星车是如何设计的,并引导大家思考人类探测火星的原因及意义。

(香港大学空间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起源太空创始人兼CEO 苏萌)

香港大学空间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起源太空创始人兼CEO苏萌分享了在大航天时代人类开拓太空资源,对小行星进行勘探和资源利用的故事。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尹璋琦)

围绕量子世界的特殊现象,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尹璋琦展开演讲,讲述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如何交汇。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 王中林)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王中林分享了他对能源新革命的见解,以及对纳米发电技术的研究。

(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慧眼”天文卫星首席科学家 张双南)

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慧眼”天文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则从天文学家的视角出发,带领观众一览现代科学、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的诞生过程及相互影响,了解科技创新对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程东红、沈洁、赵长山等领导代表中关村硬科普平台为参与演讲的5名科学家颁发了荣誉证书。

硬科普离不开科学家的参与。未来,“中关村硬科普平台”将常态化邀请前沿领域的科学家,面向公众讲述科技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数字时代的硬科普演讲所产生的内容,将通过在线直播、视频剪辑等更丰富的传播方式,将现场参与感带给更广泛的观众。

硬科普形式的多元创新

硬科普短视频,将采用实拍、2D动画、3D动画等形式,将艰深的硬科技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直观解释科技原理,降低公众理解门槛。当出现“出圈”传播,硬科普短视频还将为项目方、企业方快速聚集品牌价值和资源价值。

硬科普博物馆融合了展览展示、沉浸体验、活动、市集等功能,将充分应用在校园、科技园区、商业综合体、城市科技节等场景中。在为观众提供多层次趣味观展体验的同时,展现硬科技企业的价值。

硬科普实验室将链接各类前沿科技实验室与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一方面在专业科普团队支持下,采访制作科普内容;另一方面将开放给公众进行参观、体验、研学,让公众近距离接触真实的科研实验过程,产生沉浸式教育和科普的价值。

此外,中关村硬科普平台还将尝试把艺术与硬科普结合,在商业综合体、高科技企业展陈等场景中打造“科立方”。科立方是多媒体沉浸式艺术装置,利用裸眼3D技术和镜像,将装置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融合,展示各类硬科普视觉画面。

未来,中关村硬科普平台将充分融合以上几种硬科普形式,以开放、兼容的姿态,链接科研院所、硬科技企业、科技服务企业等机构,共同繁荣硬科普生态,开创硬科普新时代。

(0)
上一篇 2023年5月28日 14:31
下一篇 2023年5月28日 20:40